在开发区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提升”转型的关键阶段,“管委会+公司”模式已从最初的“政企分离尝试”演进为驱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治理框架。这一模式并非简单的职能分割,而是通过政府治理逻辑与市场运作规律的深度耦合,实现“战略引领”与“市场活力”的双向赋能。其中,平台公司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核心枢纽,其角色从“行政附属的基建载体”向“产业生态的构建主体”的跃迁,正是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。
模式重构:政企边界的厘清与治理效能的释放
“管委会+公司”模式的核心突破,在于打破了传统开发区“政企混同、权责模糊”的治理困境,通过清晰的职能划分实现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。这种重构并非形式上的机构拆分,而是治理逻辑的根本转变。
管委会的角色从“全能管理者”收缩为“战略掌舵者”,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制度供给与环境保障。其核心职能集中在三方面:一是产业方向的顶层设计,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与国家政策导向,明确主导产业与发展路径,避免市场化运作的盲目性;二是营商环境的优化保障,通过行政审批简化、政策红利释放等方式,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预期;三是公共事务的统筹协调,剥离开发运营等市场化职能后,更高效地衔接属地政府与园区需求。这种“瘦身强体”使得管委会能够摆脱具体事务的羁绊,将精力集中于战略判断与风险把控。
平台公司则从“被动执行的基建队”升级为“主动运营的市场主体”,成为资源整合与价值创造的核心载体。其本质是将区域的“资产优势”转化为“产业优势”,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。这种转型的关键在于确立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与市场化激励机制——既避免行政干预对经营效率的侵蚀,又通过明确的利润目标与绩效导向,激发团队的干事活力。例如,南丰县推行的“管委会定战略、集团管经营、子公司抓落实”三级管控体系,正是这一逻辑的典型体现,其核心在于让专业的市场主体做专业的产业运营。
平台公司从“基建执行者”到“产业生态构建者”
平台公司的转型成效,直接决定了“管委会+公司”模式的深度与广度。与传统模式下的“代建、代管、代融”不同,新时期的平台公司还必须构建起覆盖“产业研究—资本运作—运营服务”的全链条核心能力,完成从“单一功能载体”到“产业生态枢纽”的蜕变。
1、产业研究的精准化:生态构建的“导航系统”
产业定位的精准度是园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前提,也是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的逻辑起点。传统平台公司的短板在于“重建设轻研究”,导致园区产业同质化严重、载体与需求错配。新时期的产业研究能力,已从“宏观方向判断”下沉至“微观需求匹配”:既要结合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,将产业定位细化至三级甚至四级细分领域,避免“大而全”的低效布局;更要基于细分产业的生产特性,实现厂房规格、层高配比、配套设施等载体设计的定制化。这种精准研究的本质,是将“园区供给”与“产业需求”进行深度锚定,为后续的招商与运营奠定基础——明确好“招什么产业、适配什么载体”,才能避免资源浪费与招商低效。
2、资本运作的专业化:生态激活的“资金活水”
资本是产业培育的核心纽带,平台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直接决定了产业生态的活力。其运作逻辑已从“单纯融资”升级为“产投融合闭环”:在融资端,摆脱对政府信用的依赖,通过资产证券化、产业基金、上市等多元化方式拓宽融资渠道,同时严守隐性债务红线;在投资端,以股权投资为核心手段,通过“基金+招商”“基金+培育”模式聚焦主导产业的薄弱环节,精准赋能产业链补链强链;在退出端,构建“融得到、投得好、退得出”的国有资本运营机制,实现资本的循环增值。这种专业化运作的价值,不仅在于为园区注入资金,更在于通过资本纽带绑定优质企业与产业资源,形成“投资—培育—增值—再投资”的良性循环,支撑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。
3、运营服务的精细化:生态存续的“长效保障”
如果说产业研究是“定位器”、资本运作是“加速器”,那么精细化运营就是“稳压器”,决定了园区资产的长期价值与产业生态的可持续性。传统的“零散项目推进”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需求,平台公司需转向“整体规划下的精细化运营”:在空间层面,通过全域投融资规划与土地策略设计,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;在资产层面,对厂房、产业设施等进行数字化管控,优化资源配置效率;在服务层面,整合供应链金融、人力服务、物流配套等增值服务,构建“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”。精细化运营的本质,是将园区从“固定资产集群”转化为“可运营、可增值的产业社区”,通过持续的服务输出与资产盘活,形成稳定的现金流,为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提供长效支撑。
改革深化:从“形式转型”到“实质突破”的保障机制
“管委会+公司”模式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,其深化依赖于制度、人才、机制的系统性保障,避免陷入“换汤不换药”的形式主义。
制度保障是改革的“压舱石”。核心在于通过清单化管理厘清权责边界:一方面,建立省级统筹的赋权清单,实现“应赋尽赋、应接尽接”,让管委会与平台公司拥有匹配职能的自主权;另一方面,明确管委会、属地政府与平台公司的职责边界清单,将“剥离社会事务、剥离开发运营”的“两剥离”原则固化为制度,从根源上杜绝政企职能再次混淆。例如,安徽推行的“直联点+案例推介”机制,则通过典型经验的复制推广,降低改革试错成本,形成“比学赶帮超”的良性氛围。
人才激励是转型的“发动机”。市场化的平台公司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,传统的“行政化用人”模式已难以为继。改革的关键在于打破“大锅饭”式的薪酬体系与晋升机制: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,实现“专业人做专业事”;建立与利润、招商成效、资产增值等指标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,让“实绩决定收入”;畅通人才交流渠道,形成“优秀干部到园区去、优秀干部从园区来”的良性循环。这种人才机制的转型,本质是让人才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匹配,为平台公司的专业化运作提供智力支撑。
动态调整是活力的“保鲜剂”。开发区的发展阶段、产业结构处于持续变化中,“管委会+公司”模式也需建立“可收可放”的动态优化机制。对于发展快、效益好的园区,通过机构编制倾斜、赋权升级等方式予以正向激励;对于转型滞后的园区,及时调整职责划分与运营模式。这种“弹性治理”避免了改革的僵化,确保模式始终适配区域发展需求。
结语
“管委会 + 公司”模式的演进,是政府治理现代化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协同过程。核心并非削弱政府作用,而是通过平台公司让战略引领更精准、市场活力更充分。平台公司唯有跳出“基建思维”,深耕产业研究、资本运作与精细运营能力,才能成为生态构建者与发展赋能者。这一模式的深化,终将推动开发区从“政策洼地”迈向“产业高地”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绿天使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专注于服务战略新兴领域,为快速成长的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产业升级服务的机构。以孵化基地为支点,调动、整合各方资源,为创业者打造一个环境优良的创业生态圈。绿天使集团目前已运营20个创业园区和26个产业园区,成立3支产业专项投资基金,孵化企业3000余家,已投资企业近70余家。通过在相关领域不断深耕,绿天使集团逐步形成以孵化+投资+加速+辅导上市的特色运营模式,打造链条式、专业化、行业集聚的产业示范园区。促进产业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技术的升级,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,提升相关行业的产业化、科技化、国际化,助力行业整合,促进产业升级,形成生态共享的产业集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