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区地处鲁、苏、豫、皖四省交界处,是菏泽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,(截止到2019底,常驻)人口115万,辖18个镇街道办,是全国著名的“戏曲之乡”“书画之乡”“武术之乡”“民俗之乡”“曲艺之乡”和“中国牡丹之都”。 牡丹区成功创建全国安全社区,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和全省精神文明、社会文化、基础教育、社会治安先进县区,省级文明区,山东省县域经济最具竞争力十强县(市、区)之一。

牡丹区 - 地理

  中原油田气候:牡丹区属暖温带季风型气候,四季分明,雨热同季。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,沃野千顷,水源充足,是全国着名的粮、棉、油、林、鲁西黄牛、青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,也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、科研、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。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等地下矿藏储量丰富,是中原油田、巨野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牡丹区

牡丹区

  牡丹区 - 资源

  菏泽有牡丹、黄河、地热和广阔的平原农业种植区。这里的牡丹栽培历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。从明朝以来,一直是国内重要的牡丹栽培、观赏基地,被称为“牡丹之乡”。到目前,菏泽栽培面积已达到2000公顷,600多个品种。曾多次在国内外重大花卉展评中获奖,在99年昆明世博会设立的110项牡丹花卉单项奖中,菏泽牡丹一举夺得81个奖项,显示了“菏泽牡丹甲天下”的实力。每年牡丹花开时节,近百万国内外游客云集,人海如潮,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“花开花落二十日,一城之人皆若狂”是对这一场景的真实写照。菏泽牡丹不仅供观赏,还是重要的经济作物,多年来,牡丹苗木和冬季催花牡丹一直行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,同时出口美国、日本、法国等20多个国家,年销量约为60万株。

 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—黄河,流经市内四个县区,境内全长157公里。整个河段上宽下窄,最宽处20公里,最窄处5公里。沿大堤两岸种植了成材林,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。进入90年代,随着堤防工程的逐年加固和小浪底工程的建设,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进入了相对稳定阶段,黄河工程土地由过去单一的绿化向美化和种植经济林的方向发展。同时,结合工程建设,河务部门逐年建造了部分园林式建筑。黄河沿岸还有孙膑旅游城、刘邓大军渡河处等景点,逐步成为人们节假日休闲的去处。

  黄河故道在菏泽的南边界,境内全长140公里,穿越市内3个县,总面积2431.87平方公里,林场、果园、水库星罗棋布,玫瑰、荷花等花卉众多,环境优雅,有较高的开发价值。

  菏泽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,据地矿部门初步勘测,全市范围内均有地热。近几年,鄄城县、牡丹区 、曹县成功地打出了地热井,出口水温都在55度以上,水质优良,有很高的医疗价值,是开发温泉疗养的重要资源。

  牡丹区 - 交通通信

  京九铁路牡丹区交通发达,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在市区十字交汇,日东高速和洛郑高速、德商高速在城区双十字交汇,区内国道省道等干支公路四通八达,使这里成为呼南应北、承东接西的商贸物流中心。

  电力通信设施完善,菏泽发电厂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,在建的阳淮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横跨全区,现代化通信网覆盖城乡。海关、商检、集装箱站及出口专列全面配套营运,并建有公路、铁路直通口岸。

  牡丹区 - 牡丹之乡

  牡丹牡丹区以“牡丹”着称于世。菏泽牡丹,花大色艳,雍荣华贵,明清时已“誉满齐鲁”、“甲于海内”,目前种植面积8万多亩,品种1000多个,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,品种最多,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、科研、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。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,菏泽牡丹大放异彩,冠盖群芳,夺得花卉类牡丹奖111枚奖牌中的81枚。2002年,菏泽牡丹在首届全国牡丹花展中再次以她那独特魅力为世人瞩目,在总共128枚奖牌中菏泽荣获86枚。九曲黄河在牡丹区境内达14.8公里。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和秀美的滩区景色,为花乡菏泽平添了几分神奇和神圣。这里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(区),一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会和中国林产品交易会,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人和客商前来观光旅游,投资兴业。

  牡丹区 - 牡丹文化

  牡丹在中国有数千年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。从秦汉时以其药用而载入《神农本草经》开始,便形成了包括药物学、植物学、园艺学、地理学、历史学、文学、艺术、戏剧、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,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,通过它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,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。


关于绿天使 / 产业集群 / 孵化基地 / 产业服务 / 产业投资 / 服务项目 / 服务流程 / 新闻资讯 / 产业链平台 /

绿天使集团——专注于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平台。

绿天使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400-101-1280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19060618号-1   网站建设:大精灵网站建设   

扫一扫 绿天使产业服务
扫一扫 绿天使产业服务
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
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